海洋科学高原学科系列报告

发布时间:2016-06-17

浏览次数:135

海洋科学高原学科的建设一直围绕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这一主线,围绕重大方向和重大关键技术优化配置海洋科技创新资源,以深远海为重点,兼顾近海为学科发展特色。

此次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四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欢迎感兴趣的师生踊跃参加。

 

报告一:俯冲带深部构造与板片内部非均质性

人:夏少红博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报告时间:2016778:30-9:15

报告地点:海洋科学学院A3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夏少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届青年优秀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于2009年取得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大陆边缘深部构造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俯冲带上地幔蛇纹岩化、活火山岩浆通道及其与低频微震耦合关系、强震震源区的精细结构和发震机制以及反映地球深、浅物质循环的海南地幔柱岩浆通道特征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绩,其成果已在Ge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ondwana ResearchTectonophysics等国际著名地学期刊上发表,目前主持有国家基金、省基金等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论文20多篇。

   

报告二:南海浮游有孔虫现代过程与古环境替代指标研究

人:向荣博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报告时间:2016779:15-10:00

报告地点:海洋科学学院A3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向荣,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矿床勘探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微体古生物、古海洋学方向研究生。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20019月进入青岛海洋大学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00311月进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2009年赴德国不来梅大学MARUM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工作。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海洋沉积和古海洋古环境等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973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论文20多篇。

 

报告三:南海内孤立波反射地震观测与研究

人:唐群署博士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报告时间:20167710:00-10:45

报告地点:海洋科学学院A3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唐群署博士,副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英国杜伦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震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为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射地震观测物理海洋现象、海洋水体温盐精细结构反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Tectonophysics, 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Ocean Science等主流国际期刊。

 

报告四:台湾东侧海域花东海盆海洋地质研究的意义: 由中生代到新生代、由大洋到边缘海地质研究的契机

人:黄奇瑜教授

工作单位:台湾成功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报告时间:20167710:45-11:30

报告地点:海洋科学学院A323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黄奇瑜教授,1982年台湾大学地质学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曾在国际海洋古全球变迁IMAGES航次Marion Defurine研究船担任主任科学家。长期从事台湾及附近海域古生物、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层序地层学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两次获得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

 

(海洋科学学院、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Baidu
sogou